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

品牌選擇:給虛榮一個理由

品牌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表現自我的道具。
PS:本文引自《亞洲財經》  文 | 曾獻
http://www.asft.cc/opinions_and_views/20151002_zengxian_branding/




上期談到,消費模式決定盈利模式。人後用品比如電腦,適合薄利多銷;人前用品比如手機,適合厚利多銷。然而,技術狂人約伯斯,什麼都想賣高價,結果一敗一成、先敗後成。

大眾(福士)汽車董事長皮希,也是一位技術狂人,被稱為「轎車界的約伯斯」。在技術上,他有兩個傑作:奧迪(雅迪)和輝騰Phaeton。然而,在商業上,奧迪狂賺,輝騰狂賠,一成一敗,先成後敗——2015年黯然辭去董事長職位。此次,成敗不在於盈利模式,而在於品牌模式。


皮希是大眾和保時捷創始人斐迪南·保時捷的外孫,發動機工程師。奧迪,上世紀60年代被大眾收購,當年只是一個歐洲二流品牌,知名度和溢價率遠低於歐寶。然而,在皮希的主持開發下,奧迪實現了華麗轉身,成為世界一流品牌,與寶馬、賓士(平治)平起平坐。

皮希試圖再複製一個奧迪神話,2003年在美國推出豪華轎車輝騰,與賓利(本特利)大陸GT共用一個平台,與奧迪A8同用一種發動機,足可與寶馬7系、賓士S級一爭高下,被《福布斯》稱為「偉大的車」。然而2004年只賣了1500輛,2005年下滑到800輛,於是2006年黯然退出美國。

要了解輝騰何以敗走麥城,且讓我們看看一則平面廣告是如何給輝騰帶來滿身晦氣:兩款轎車並列而立,一大一小。前面都掛著大眾的標誌VW,大個頭的是輝騰,小個子的是甲殼蟲,廣告語「54年光陰,都長成這麼大個兒了」。輝騰,竟然只是一款個頭變大了的甲殼蟲!甲殼蟲在美國可是出了名的低檔車,是大學生勤工儉學的泡泡車。現在搖身一變,個頭變大但「血統」依舊,而起步價就要64600美元,誰願意買帳?

輝騰的全球銷量2013年萎縮到了5813輛,而寶馬7系、賓士S級的全球銷量各自都在10萬輛以上。至2013年,輝騰累計虧本19.9億歐元。中國市場,輝騰價格在50萬至256萬之間,2014年青島車展出現了如此廣告,「老闆不在,全部瞎賣,購輝騰贈送73萬元途銳」——多麼失敗。

輝騰和奧迪,一敗一成,原因不在於品質,而在於品牌。奧迪是一個獨立標誌,而輝騰只能稱得上是個副標誌,依附於主標誌大眾。奧迪的品牌模式是一牌一檔,在一個主品牌之下,只有一個高檔產品系列;大眾的品牌模式是一牌多檔,在一個主品牌之下,有多個檔次的產品系列,然後再用副標誌來區分低檔、中檔、高檔。兩種品牌模式各自都有無數成功的案例,然而,到底該用什麼品牌模式是有講究的。

消費模式,不僅決定盈利模式,而且決定品牌模式。

人是要面子的,就像香港人講究「名牌」,大街上人手挎個Gucci,要的就是那個虛榮。人後用品可以採用「一牌多檔」品牌模式,比如電腦、空調等。而面子用品必須採用「一牌一檔」品牌模式,比如箱包、轎車等。人後用品,品牌只是物的標誌。人前用品,品牌既是物的標誌,又是人的標誌。在人面前消費,一切與面子有關。物賤,人賤;物貴,人貴。賤與貴,竟然用一個牌子就可簡單區別。

淩志神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佐證。和大眾一樣,豐田先以低檔轎車起步,後向高檔轎車發展,1989年在美國推出淩志Lexus。豐田和淩志兩個主品牌被實施了完完全全的切割,分別採用兩個銷售系統,兩個店面不能彼此相鄰,店面風格、廣告風格完全不同,當然最大不同在於產品風格。結果如何呢?1992年,淩志超過賓士、寶馬,成為全美進口豪華轎車第一品牌。2000年,又超越凱迪拉克,成為北美豪華轎車第一品牌。

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。現代商業社會,以品牌為媒介,物價,轉化為身價;價位,轉化為地位。品牌,既是物的標誌,又是人的標誌,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表現自我的道具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